隨著城市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各大城市相繼出臺車輛限行政策,自駕出行往往不能以簡單的距離來估算時間;找車位,等車位,甚至違章停車,都給城市帶來了大量無意義的碎片化的交通流量,從而影響城市的動態交通,形成惡性循環;對于停車人員來說,以往停車樓帶給大家的都是陰暗、狹小、擁擠、通風差的空間畫面和單調乏味的停車體驗。
2017年初,錢投集團計劃在杭州市區范圍內新建一系列停車樓來優化城市的靜態交通,并組織了一次國際范圍的方案征集競賽。作為僅有的兩家受邀的境內設計單位,我們從杭州的互聯網文化中汲取了應用軟件的開發思路,試圖將一個單體建筑的設計衍生成為一組系列式的停車樓產品。
項目用地位于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用地呈狹長的三角形,用地周圍分布有區域商業中心,開發區行政服務中心,酒店、公寓等多種業態,周邊交路網早已經成熟,人、車流密集;城市的動靜交通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作為本土設計單位,我們更了解這座城市的“運轉”特點,通過簡化使用體驗,優化操作界面,的互聯網思維;提高市民的參與度,梳理末端碎片化的交通,憑借連接城市末端交通網絡的“微樞紐”的網點式停車樓產品獲得了本次競賽的優勝。
而建成后的海達停車樓,便是一份生動、具象地介紹整個“停車樓計劃”的產品說明書。
▌簡化使用體驗
停車樓的核心無疑是流線的組織。有別于傳統自由式檢索車位,本案試圖對車位的檢索方式加以“規定”。單向雙車道駛入,停車區域采用水平樓板+斜板停車的組合,消解了層的概念,預停車輛始終行駛在停車區,使用者不再需要選擇路線,根據檢索流線遇到的第一個空車位便是最近的車位。單向雙車道也保證了停車車輛不會影響后方的行進車輛。
區別于駛入車輛檢索式的行進,駛離車輛的目的性明確,他們也會更焦急一些。所以,我們認為將駛入和駛離的車輛放在同一流線是低效且不符合用戶心理的。而三維展開的停車樓恰恰也提供了創造捷徑的可能性:一個專用的螺旋坡道位于停車區一端,并串聯起各個標高的水平段,形成一條獨立于駛入流線的駛離捷徑,迎合了使用者快速離開的需求。
△斜板停車流線研究
▌優化用戶界面
簡單、完整如交通標識的形體往往更容易被人記住,停車樓需要一定的識別度讓使用者從周圍紛雜的城市背景中認出來。
建筑造型摒棄了冗余的建筑語匯,以漂浮的建筑形體,開放而有韻律的建筑表皮,結合流線形的燈光布置與生態綠植的引入,既體現了汽車工業式的美感,具備必需的辨識度;又區別于傳統停車樓冰冷、封閉的形象。
中庭空間的引入可以打破人身處于盒子空間中的封閉感,尤其對于停車樓這種空間較為單調的建筑,中庭作為人們提供建筑方位感的空間中心,同時起到轉換空間氛圍、提供記憶坐標以及給人帶來安定放松感受的可回歸場所的作用。
停車樓場地內實現人車分流,底部開放性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問的延續部分,布置了為周邊居民或使用者提供社會服務及便民功能的空間類型。
在首層和地下一層局部設置架空空間、下沉庭院、景觀小品或者活動設施來提高空間的活力和引入商業人流,在創造良好景觀效果和商業價值的同時為人們提供一處休閑、交往的開放場所,拉近城市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增加建筑的親切感。
▌預留接入端口
自駕并不是通勤的唯一方式。
停車樓底層架空,地面設置公共自行車與共享單車網點,使停車樓能夠拓展1-2公里的較為便捷的通勤半徑;結合設置電動汽車租賃站點,使停車樓的角色由起止點向中轉站過渡。特別是當這樣的停車樓以網點的形式布局時,更多的人會愿意使用停車樓。
▌梳理開發邏輯
總體布局上,針對不規則用地,部分區域停車效率偏低,可以用18米寬的折板為標尺,環繞場地一周,將占地要求最小的螺旋坡道放在較局促的一側,從而得到停車效率最高的建筑輪廓。
功能邏輯上,底層為商業,二層為水平樓板的“潮汐式停車”,三層及以上為折板+螺旋坡道的停車區?!俺毕酵\嚒钡囊饬x在于,高峰時期,可以提供更多的停車位。晚間及節假日則有條件設置一些臨時商業或社區活動,也可以為一些車展、集會提供場所。
△停車樓與底層商業復合模式研究
△二層潮汐區域平面
建筑主體采用裝配式PC預制混凝土,表皮采用預制構件,快速裝配,成本較低。通過同一構件不同拼接的方式營造出富有變化的立面效果,穿孔板可避免在停車樓內部形成炫光提高行駛的安全性。每塊單元板上除了考慮裝飾性、通風與采光外,還預留有泛光燈槽,實現建筑表皮像素化,可滿足多種模式泛光效果,廣告,大型活動背景板等多場景的要求。
海達停車樓將一個單體建筑以系列化、可復制的導則提出,以單純的簡化使用體驗、優化用戶界面為設計出發點,梳理出一整套具有延續性的營造邏輯與技術手段,將停車樓的設計重點由車轉到人,提出一個可以實現連鎖化經營的停車樓的解決方案。
項目圖紙
△總平面圖
△負一層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三層、四層平面圖
△五層平面圖
△立面圖
△剖面圖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杭州錢投海達停車樓
項目地址:浙江杭州
建筑面積:28860平方米
設計時間:2017年
竣工時間:2020年7月
主持建筑師:范須壯
建筑設計:范須壯、朱愷
結構設計:程柯
機電設計:方火明、孫登峰、邵春廷、袁曉男
幕墻設計:杭飛
照明設計:陸丹雨
景觀設計:姚浩軍
業主單位:杭州文停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EPC工程總承包:浙江省一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攝影:趙強、章魚見筑
本文來源于 UAD-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查看鏈接。文章內相關信息的知識產權歸其權利人所有,特來設計對其不享有任何知識產權,僅做學習交流之目的。若本文存在任何知識產權爭議,請相關權利方及時通知特來設計,以便特來設計迅速采取適當措施(刪除、澄清聲明等形式),以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