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編織城市肌理.URBAN FABRIC
生態新城的街道空間
花山新城地處武漢市東郊“一江三湖”(長江、北湖、嚴西湖、嚴東湖)交匯處。根據武漢市最新規劃修編,花山新城將圍繞國際一流生態城、生態文化區為目標建設,并提出了29項生態城市建設指標,明確指出綠色建筑節能措施要細化等具有“武漢特色”的指標。
⊙花山生態新城地理格局(圖片來源于網絡)
本案則位于武漢東湖高新花山片區,同時在大東湖生態綠楔規劃帶上,毗鄰多個湖泊森林公園,如花山河公園、汽車主題公園、生態農業科普園等,自然景觀資源豐富。因此為回應花山新城的整體規劃,本案設計師希望以綠色裝配式木結構作為主體結構,為這座”綠色樣板城”添磚加瓦。
⊙項目區位
項目周邊公園綠地豐富,環境怡人,緊鄰總面積約為6萬平米的湖北省檔案館新館。在對城市肌理的現實效用研究中,我們發現可識別性是一座城市空間環境品質的重要衡量標準。面對如此巨大體量的檔案館,場地條件的無序性和復雜性,我們如何使建筑與之相協調形成空間組團,又能易于識別,是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
設計師將場地抬高了2.5m,以減弱觀感上的體量差。同時將建筑以20°的夾角置于場地的最內側,保留大量前場景觀區域又不失建筑自己本身的昭示性,以突出城市會客廳的功能,使往來的人流直接看到建筑并進入到建筑中展開一系列的活動,激活場域。
⊙豎向分析
⊙總平面圖
#2
場域中的建筑營造. BUILDING DESIGN
虛靜、璞直與自由
“思慮靜后至德不去,孔竅虛乃有氣入”,要先知道“虛”,之后才能夠了解什么是“實”,要先明確“靜”,之后可以清楚“動”。本案設計理念來源于中國道家的“太極”,整體以最極致的方形扭轉后,自然的曲線柔化了建筑原本界限分明的陰陽面,形成屋頂和墻面的自然延續。與直線性的建筑相比,曲線傳遞出來的更多的是對自然意象的轉化和寄托。
⊙手繪形體生成
設計師運用曲水流觴的靜水面設計,大面積半人高的可穿越的水景,抬升后的水面和建筑融為一體,曲線的坡道亦是形體的自然延續。寬敞的水景屏蔽了周邊雜亂的環境影響,旨在讓人們逐漸離開城市的嘈雜和喧囂,給人以渡水穿云的奇特體驗。
建筑“虛靜”美,通過建筑寧靜的空間、靜態的水流、自然的樹木等等對建筑的渲染而成,表現建筑的清、淡、靜、雅,超凡脫俗;以“淡”、“靜”表象顯示含蓄、意味深長的“意蘊”。
綿延的屋頂與臨街的湖北省檔案館新館遙相呼應,如同山巒般高低起伏,綿延不斷,具有統一秩序與規律。
建筑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有的如檔案新館一般有巨大的體量、厚重的懸挑,深深扎入城市的肌理之中;而另一類建筑,輕挑的結構、通透的表皮、仿佛消失在自然界中。
建筑兩面臨水,因此通透的玻璃幕墻延展了空間,模糊內外邊界。這是一種相互貫穿和相互滲透的關系,賦予空間視覺一種透明的現象。長邊的玻璃面與金屬屋面通過體塊扭轉形成的優美弧線自然分割,同時也分割了立面的虛與實。
人流隨著隱于水面的道路引導通過穿越式的水景體驗,隨著步移景異內心漸漸趨于平靜,到達了一處可稍作休憩之所。建筑形體的扭轉在入口處重歸方正,聚集的金屬藝術裝置模擬沙洲上的波光粼粼。通過建筑形式的變化帶給人不同的空間體驗與感受,從而在心理上引導人流。
#3
結構邏輯的表達.TIMBER STRUCTURE
木構的生命力與樸實性
建筑的核心形式是結構機制和受力關系的必然結果;而藝術形式則是呈現結構機制和受力關系的性格塑造。建筑的生命表現力來源于連接方式,或者說連接方式決定了建筑及空間的生成。
本案以膠合木作為主體結構,簡率的結構,多樣的統一,真實而有持續,是設計師對結構的定義。結構與形體一同扭轉,以毫無雕飾的自然之材去表現結構的變化無窮。人入其中,又能感受內部層層遞進的序列感。
落地窗與屋面的界限由扭轉的曲線分開,優美的形態在建筑體量上增加了活潑的動感,擬合曲線的螺旋木構骨架是對自然意向的轉換——仿若人類本源基因序列的扭轉之舞,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我們將功能性的房間布置在一側以隔斷遮擋,留下一個高大寬敞的大廳作為書吧和咖啡廳,避免了空間割裂感。大面積的落地窗將自然光引入室內,營造空間序列。設計師利用空間中光影強度的變化,使空間產生差異化,當人們在此閱讀交流時,便可以感受到光旋律變化所帶來的富有變化的空間序列層次。
⊙剖面圖
⊙平面圖
#4
感知建造的藝術.CONSTRUCTION
一柱一粱一脊一面
由于設計師是將長方體建筑進行了扭曲,抽空其中一個縱向面的門架柱,室內空間高度、門架梁的呈現效果、扭轉角度等有較為具體的要求,使得結構實現變得極有挑戰。且設計師希望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木結構,不外露任何鋼構,因此常規的梁柱結構體系已難以解決本案結構要求。結構師通過與各專業需要進行充分溝通及全盤考慮后,在結構實現上重點抓住“一柱一梁一脊一面”的特點,將漸變的扭曲骨架與室內外兩條“S”型脊線進行了完美結合。將建筑要求的“獨立”“大跨”“懸挑”“扭轉”“曲面”“通透”“全木結構”展現的淋漓盡致,也使得鋼、木結構進行一次親密無間的結合。
⊙材料分析圖
⊙不同角度結構模型
一柱
在抽掉縱向門架柱后,再加上橫向本身就無柱,縱橫向交叉點的柱子重要性顯而易見,此柱須承受半個建筑的垂直荷載及來自兩面180度的側向荷載。結構實施的時候就將Φ600的鋼柱深埋基礎2500mm,實現基礎的二次澆注來滿足各方面的荷載要求。
⊙節點大樣
一梁
單跨40米的弧形梁是這個項目的亮點,弧形梁連接的是玻璃幕墻,這對大跨度的弧形梁的形變及施工精確度要求極高,工程施工時需3d維度精準定位。整體工程都進行工廠預組裝,現場再裝配式施工,才得以保障工程的毫米級誤差。
一脊
屋架扭轉是本工程的獨特之處,也是本工程的難點,弧形梁受力自身的扭曲就很難解決,通常都是通過扭曲的立柱來平衡屋脊的偏心力,但本工程不允許中間立柱,屋脊梁又是本工程重要受力體系,結構實現就利于”S”型桁架與桁架兩側的支撐,再加上有條件的區域進行整體鋼結構平衡來控制整體建筑的扭曲。
⊙頂部結構示意圖
一面
由于建筑是雙曲面屋面,且屋面與墻面形成統一一個面,若不在材料運用上必須充分結合材料本身的特性,則很難實現。如結構就不能采用混凝土結構,屋面瓦不能采用長條狀的鋁鎂錳等。
本案扭曲面利用木結構龍骨間距關系,將一個扭曲屋面安裝300mm的間距進行片塊化切分,每一個扭曲盡量做少量變動,再利用15mmOSB板自身的板型及承載受力特性進行定性彎曲。才將結構扭曲屋面進行了初步定型,為了滿足最終呈現完全扭曲自然及鋁鎂錳的安裝平整面的要求。我們在初步定型的結構基礎上再根據300mm網狀定點的辦法再進行一次12mmOSB板的安裝才得以最終呈現。
銀灰色幻彩鋁板的在日光下,使得建筑表皮的部分物質屬性消失了,凸顯出充滿張力的曲線線條,鏡面水的引入更激起了無盡想象的空間,整個過程自然光線的變化無比生動。
燈光設計也是立面設計的一大亮點,通過參數化設計的手法,將點狀燈有序的布置在鋁板銜接處,從立面至屋頂,燈的密度隨之減小,在夜晚宛如銀河流淌在銀色建筑之上,成就光線與建筑的靈動美學。
⊙立面圖
#5
結語. END
本案以謙卑的姿態植入場域之中,同時不乏個性和張力。材料的選擇為膠合木、玻璃、鋼等現代感很強的材料。結構的處理傾向于將結構桿件處理成纖細微小的狀態,形式上輕盈通透,能夠極其自然的與環境融合。這樣的建筑是單純而真實的,沒有矯揉造作。
工程檔案
項目名稱 | 武漢城建·花山印象
地理位置 | 湖北省光谷區花城大道與花山大道交叉口
項目業主 | 武漢城建集團
項目功能 | 城市會客廳
建筑面積 | 1022㎡
建筑設計 | 成執設計-ArchLab 創新空間實驗室
室內設計 | 成執設計
總建筑師 | 李杰
建筑設計總監 | 嚴芳
建筑設計團隊 | 胡瑞冰 林威 朱亮
室內設計總監 | 汪紀嶸
室內設計團隊 | 俞國寶 龔蕾
木構設計及建造 | 雋執科技
建造總控 | 陳迪龍
木構施工圖 | 陳浪 黃利民
景觀設計 | 武漢市中創環亞建筑景觀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幕墻設計 | 北京凱順騰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時間 | 2021.02
竣工時間 | 2021.09
項目攝影、視頻 | 此間建筑攝影 然也空間建筑攝影
感謝 ?成執設計 的分享,查看鏈接。文章內相關項目信息的知識產權歸其權利人所有,特來設計對其不享有任何知識產權。若存在任何知識產權爭議,請相關權利方及時通知特來設計,以便特來設計迅速采取適當措施(刪除、澄清聲明等形式),以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損失。